中药月月谈 | 牛蒡子
发布时间:2025-01-27 09:55 信息来源:药葫芦娃微信公众号 点击数: 字号: T | T
· 典故趣闻 ·
牛蒡(niú bàng),二年生草本植物。叶子心脏形,有长柄,背面有毛,花淡紫色,根肉质。根和嫩叶可做蔬菜,果实、茎叶和根可入药。
——“牛蒡”已入词典,上面就是解说它的一个词条。
牛蒡自古就是菜,所以被很多人知晓。南宋江湖派诗人高翥的《山行即事》诗,有“屋角尽悬牛蒡菜,篱根多发马兰花”之句,就是对牛蒡菜在乡间常见的描述。
牛蒡根既可以在鲜时当蔬菜来吃,也可以制成脯干,供食用得更长久。这颇入高士法眼,其做法被文人记录了下来。如南宋林洪所著《山家清供》,对牛蒡脯的做法就描写得很细致,所用辅料品名俱载,令人能吃出肉脯之味。这该是当时的贵族吃法吧,或许会让人联想到《红楼梦》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所吃的茄鲞(qié xiǎng)。
“蒡脯,孟冬后,采根净洗,去皮煮,毋令失之过,捶扁压干,以盐、酱、茴、萝、姜、椒、熟油诸料研细,浥一两宿,焙干。食之如肉脯之味。”
清代王士祯《香祖笔记》卷六记载的牛蒡脯,虽然也提到用佐料——“下杂料物”,但不强调具体种类,如果省略些简化些,就是普通百姓家因陋就简也能制备了享用它:
“牛蒡脯法。十月以后,取牛蒡根洗乾,去皮,用慢火少煮,勿太烂,硬者熟煮,并令软,下杂料物,如蕉脯法,焙取干。”
中国人讲本草的故事,外国人也在讲《世界本草故事》。英国人克里斯·比尔德肖的这本书有个副题“植物在历史上的神奇功用”,讲到牛蒡时专门写到还是中国人认识它比较早,用它对付很多疾病。“至于我们西方人,对牛蒡的利用就太滞后了”。但20世纪40年代的某一天,瑞典发明家乔治·德·梅斯特拉尔在带狗散步时,牛蒡种子粘在了衣服上和狗的身上,引起他在显微镜下观察牛蒡钩刺状的结构,由此受到启发,发明出了“维可牢”魔术贴,即俗称的粘扣、搭扣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描述牛蒡的植物特征:“三月生苗起茎,高者三四尺,四月开花成丛,淡紫色,结实如枫球而小,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,一球有子数十颗。”牛蒡结出种子的球状果上长满了细刺,还有巨多的钩状突起,特别喜欢黏附着在人的身上,这给它带来了恶名——从古代起就被叫成了“恶实”。它也能够黏附在动物的身体表面,所以又叫“鼠粘子”。牛蒡的名字中带有“牛”字,少不了让人将其与“牛劲”产生出联想。于是它的种子牛蒡子还被叫成“大力子”或“大牛子”。用它治病,自然是它最好的归宿,所以在处方中写成牛蒡子与大力子是常态,很少有把它写成鼠粘子或恶实的另类情形。
供药用时,牛蒡根使用的就相对较少了,普遍还是用牛蒡的果实为多。牛蒡子的辛、苦味与寒性,使它能发散,能清热。它具有向上向外发散的特性,过去常用于治疗麻疹、风疹、疮疡、丹毒等。
家庭常用中成药银翘片中是含有牛蒡子的。现今牛蒡子药材采购量较前的中成药品种,有清肺消炎丸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、金莲清热颗粒、胃药胶囊、结肠炎丸、双虎清肝颗粒、消炎利胆片、肾炎灵胶囊等。
· 药材来源 ·
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· 性味归经 ·
味辛、苦,性寒。归肺、胃经。
· 功效主治 ·
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解毒利咽。
适用于风热感冒,咳嗽痰多,麻疹,风疹,咽喉肿痛,痄腮,丹毒,痈肿疮毒。
· 用法用量 ·
内服:煎汤,6~12克。
· 食疗推荐 ·
牛蒡子去脂茶
原料:生牛蒡子12克,决明子12克,桂花5克。
做法:锅中加水,放入牛蒡子、决明子煮至沸。将煮好的汤液冲入装有桂花的盖杯中,代茶频频饮用。
功效:能够滑肠通便,具有一定的调脂减肥作用。
说明:对于体质属于脾胃虚寒、经常腹泻的人群,不建议使用。
姜糖牛蒡子茶
原料:牛蒡子、紫苏叶、生姜、红糖各10克。
做法:将生姜洗净切丝,紫苏叶、牛蒡子洗净,一同放入茶杯,加开水冲泡,盖上盖焖15分钟,调入红糖拌匀,代茶频频饮用。
功效:具有疏风散热、解毒利咽的功效,可用于改善因外感风寒或着凉引起的鼻塞、流涕、头晕头痛、恶寒发热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· 温馨提示 ·
脾虚腹泻者慎用。
附件下载
相关链接